走访传统村落中大塆

06-17 15:00  

中大塆全景(资料照片)

云上宣恩报道(通讯员 张建平)过板栗园,峰回路转。我们的车驶过一个山坳,前面出现岔路,公路高坎上竖着一块牌子,右下方标示着“中大塆”三个字。向前驶去,果见一个大湾,树木葱茏,绿树成荫,青瓦木房,若隐若现,鸡犬之声相闻,不知道有多少人家。

我们把车在村委会门口停好,走下车来。当天是五一,本来是休假,村委会没有人上班。我们跟村书记熊金平通了电话,她在镇医院打点滴,说派小李来陪同我们调研。

好在小李就在村中,很快就到了,是一位年轻女性,叫李春红。我们随小李走进村落,这时才发现这原生态的村落着实让人震惊,没想到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绿树掩映中,传统的吊脚楼、木屋鳞次栉比,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都是木屋,大多是吊脚楼,加上几湾几汊,一时看不清楚,如同走进迷宫一般。

我们沿着村里西边的一条古道前行,忽见一土地庙。土地庙用打好的青石砌成,青石上长满苔衣,可见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庙上供有一青石雕刻的土地公公,却显得年轻秀气,而两手做展翅欲飞状。这是我们平生未见的样子,这时我真正体会到这个村落不简单。

旁边地里有位老人在除草,我向老人走去,与老人攀谈起来。从老人口中得知,这地方是九水交汇之处、十龙会聚之地。就是说,这里有九条水沟汇聚,有十条山梁在这里相会,前面是一块椭圆形平地。这里有近70栋传统吊脚楼木房,居住着一、二、三组的数百村民。老人还告诉我们,这个村落向姓人口最多,他们还修有向氏宗祠,曾用作学校,现在还剩前面的大门,没有修复。我不禁一惊,想不到这里历史文化资源还这么丰富,那可是村中之福啊!

我离开老人向右走去,走近一栋木屋,迈上台阶,走入院坝,来到堂屋,神龛上的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顺手拍下,只见那对联写道,“汉代将军贻谋远,宋朝宰相衍庆长。”细看神龛上的小字,却是写的河内堂上,便知是向姓人家。连看了几家,都是如此,果如老人所言,向姓人家居多。

进入村落,每到一家,村民都相邀请坐,端茶送水,十分热情。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读出期盼村落得到开发的急切心情。真是“积德百年元气在,书经三代善人多”啊!此时熊金平也赶回来了。这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年轻女性,纯朴中透着精明,言行中透着能干,她对村中情况了如指掌,确是村中女强人。

我们来到向家祠堂,这里原是一座方形的建筑,原有三进,里面两边有小天井,但现在只正面的大门和山墙还相对完整。山墙全部用烧制的青砖砌成,大门门楣上雕刻的“向氏宗祠”几个大字还依稀可见。大门石柱上雕刻的“丕承厥志繄予小子,默定其祥惟我先人。”其气魄可谓大矣!正在我们求解向氏家族来历时,向氏老人吐出了实情,他们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后代,因后代遭满门抄斩之祸,老祖宗嘱咐祖宗四弟兄逃出来,遇到哪家歇息就姓哪家的姓,以便躲过追兵的追杀。“我们的祖先躲到向家,从此就改姓向,这就是我们姓向的来历。”想不到世事如棋常变幻,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不会料到他的后世子孙会经历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走在向家祠堂的十一级台阶上,每一步都好像叩响着历史的跫音。然而更令我们惊奇的是这向氏祠堂的选址,它座落在一清泉之上。这清泉因出红鱼而名红鱼井,因地处于湘鄂渝黔古道,而远近闻名。我们走到祠堂前一看,果有一股茶杯大清泉流出,泉水清冽,有村民正在用泉水洗菜。“我们这里的水很好,烧水的炊壶从不起水垢。现有家家都用上自来水,这清泉就成景观了。”熊金平介绍。环顾四周,这却是一个世外桃源,休闲养生之地。该地农耕文化深厚,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都保存得很好,俨然一个农耕文化的生态博物馆。

整整一天,我们穿行在村落之中,向村民访问,考察村落的民居建筑,拜访德高望重的老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挖掘有价值的文化历史资源,忙得不亦乐乎,收获颇丰。直到下午五时,我们仍登上南面的山梁,以期一览胜景,拍下村寨的全貌。

回来的路上,看着崭新的水泥公路,我猛然想起,要是这公路早修通的话,这中大塆也许早换成白墙的平房,那原生态的农耕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许是老天厚爱中大塆的一种方式吧!

编辑 钟建辉

审核 贺敏

签发 孟希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