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决胜脱贫
——驻卸甲坝村“尖刀班”用真心换得群众真情小记
“老向,快到吃中饭的时候了,今天无论如何你们也要在我家吃顿便饭。”
“不了不了,我们还要到老石屋里看看,下次,下次一定。”
一声问好,一餐便饭,一杯热茶,在以前,这对于宣恩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驻卸甲坝村“尖刀班”班长向奋来说,都是奢望。“记得刚驻村的时候,我们都是自带面包和水入户走访,经常晚上回来才能吃到中饭。”
宣恩县珠山镇卸甲坝村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距离县城4.5公里,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当被派驻到卸甲坝村驻村,向奋成了许多单位羡慕的对象。“看似脱贫难度不大,只有当你工作越深入,才会发现矛盾越多,可喜的是,我们庆幸和卸甲坝村的老百姓磨出了真正的感情。”
磨出感情!这个由宣恩县检验检测中心、县石油公司,珠山镇村镇中心,文体广电中心,财政所、村支两委等六个单位12人联合组成的村尖刀班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用了5个多月时间,下足绣花功夫,决胜精准脱贫,大幅度提升了群众认可度。
董兴国探监
7月18日下午5点06分,卸甲坝村党支部书记梁发田在从襄阳返回宣恩的路上,收到一条微信:书记你好,由于我们常年在外,对父母照顾不到位,给您添麻烦了,万分感谢你们对我们所做的一切,真心地说声,谢谢!
这是董兴国远嫁四川的女儿董亚玲给梁发田发来的微信,事情得从老董家的变故说起。21年前,董兴国大儿子因犯重罪被判无期徒刑,自从大儿子进了监狱,小儿子在厦门安家后,老董夫妇常年独居家中,慢慢地对生活失去信心,院坝杂草丛生,房子年久失修,板壁倾斜腐烂长满青苔,变成了C级危房。
“尖刀班”进驻后,经过前期走访摸排,决定对老董家实施危房改造,可每次见到尖刀班上门,老董两口子就闭门不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连话都不愿意跟我们说?”“尖刀班”成员们百思不得其解。
“老董的心结可能在他大儿子”,6月27日,在“尖刀班”集体会诊危房改造会上,梁发田说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向镇指挥部请示报告一下,看能不能与监狱那边沟通一下,带老俩口去襄阳看看他大儿子”。
7月16日,经过20天的多方沟通协调,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监狱同意探监。7月18日,在梁发田的陪同下,夫妇两在襄阳某监狱见到了20多年未见的儿子。
“你父母身体都还健康,精准扶贫政策好,我们准备对你家老房子进行危房改造,村里的水电路都通了,你不要担心。”得知老董大儿子在监狱表现良好,获得减刑后,梁发田鼓励他在里面要好好改造。
“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儿子,我从心底感谢尖刀班。”回到家里,老董一改往日习性,主动自筹了3万元,积极配合危房改造,“驻村扶贫干部对我们家是真的好,真的好,将心比心,我以前的做法要不得”,看到自家房屋改造一新,老董夫妇俩打心底里感谢尖刀班。
石瑞足理发
卸甲坝村十一组石瑞足今年37岁,年纪不大,留着一头长发,哥哥石瑞元40岁,兄弟两至今都未娶媳妇,老是遭到村里人嘲笑。早年因家庭不和,父亲跟石瑞足一个户口,母亲跟石瑞元又一个户口,哥哥住父辈修的木房子,弟弟住2009年政府为其修建的砖瓦房。
“家里摆得乱七八糟,院坝里杂草有人那么高,厕所前两年垮塌后,连个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尖刀班”帮扶干部杨昌武第一次去石家,被臭气熏了出来。
恩施州精准扶贫指挥部一号令“八个到村到户”明确要求:人居环境整治到村到户。如何说服石家配合进行环境整治,成了“尖刀班”最头疼的事。为此,杨昌武三天两头又去石家。
“石瑞足年轻时因车祸导致头部受重创,石瑞元以及他父母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缺陷,无法很好的交流导致石家的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提升。”无数次去石家,杨昌武都无功而返。
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困难群众。7月18日这天,杨昌武又像往常一样到石家。
“石瑞足,今天在搞么子?”
“没搞么子?”
“热不热啊?!”
“热,脑壳痒。”
“那我带你到城里去剪头发去,怎么样?”
“好。”
就这样,好不容易抓住石瑞足愿意交流的机会,杨昌武领着他到县城理发店,把头发彻底的收拾了一下。取得石瑞足信任后,杨昌武迅速通知尖刀班成员联系工人,到石家等候。
中午11点多,杨昌武和石瑞足从县城回家,理发后的石瑞足精神抖擞,阳光了许多,同村人看到都夸他是个帅小伙子。
“你看,头发剪了,是不是舒服多了,我们把家里也一起收拾一下,再把你院坝倒上水泥地坪,怎么样,这样你住着就更舒服。”慢慢地,石瑞足完全信任了杨昌武,同意对环境进行改造。
“从7月19日动工到现在,8天时间里,他们家里完全变了个样,卫生间、洗澡间也已经全面动工。”梁发田长舒一口气,“最难啃的硬骨头啃下了,全村11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这个月底将全部完工。”
符胜益让地
卸甲坝村四组新修组级公路要占用龙某的两分地,“尖刀班”上门做了多次工作,但龙某好说歹说就是坚决不答应。
“四组的路搞不成了”,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5月11日,正当尖刀班一筹莫展的时候,68岁的符胜益主动找到向奋,“我的地跟他的地挨着的,你们看公路能不能改线,从我土地上过。”
“老符,改线是可以,但是占地都没有补偿呢!”
“我主动来找你们问这个事情,又不是想要补偿,我文化程度不高,但还是晓得地是国家的地。”符胜益当场表态,“凡是涉及到搞公路水池建设占用我的地,你们只管占,我什么补偿都不要。我们一家都托共产党的福,占地修路搞公益事业凭什么要钱阻工?!”
符胜益是村里主动站出来让地的第一人。卸甲坝村距县城4.5公里,2015年10月,该村被纳入县城区规划范围,土地征收执行1类补偿标准,根据土地性质,每亩土地将补偿3万多到6万多元,卸甲坝的地,寸土寸金。
按照基础设施提升到村到户要求,该村需新建改建公路总计8.5公里,新建水池3口,共需占地约70亩,然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并没有任何补偿。
“底线我们必须坚守,红线坚决不能突破,我们只能苦口婆心,一家一家的慢慢做工作。”驻村第一书记张胜元介绍,那段时间,“尖刀班”所有队员带着相关政策文件,夜以继日的开群众会,小组会,院落会,白天开,晚上开,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田坎上讲,院坝里讲……
“这家喊表公,理解下,那家喊二叔,支持下。”村党支部副书记龙昌平在村里工作了多年,用他的话说,征地炼就了他那张“厚脸皮”。“向老符这样通情达理的老百姓还是占绝大多数,只要给他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政策,都还是能理解支持的。”通过尖刀班努力,说服不少村民自愿按政策“零补偿”,让出修村组道路、水池占地,还有“不补一分钱”拆除牛圈、灶屋,低价迁移坟墓等。
“按照平均5万元一亩算,70多亩土地要值300余万元,村里老百姓对扶贫的支持也让我们很感动。”向奋介绍,目前,全村干部群众已经拧成一股绳,冲刺劲头正足,面上的工作预计9月底前可以全部完成,实现72户241人脱贫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