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足球队训练只能在水泥地上踢球,现在我们可以在人工草皮球场上踢了。”“以前洗碗用的是冷水,现在也用上了热水……”11月21日晚,宣恩县椒园镇中心小学五零二班作文课上,学生热烈讨论着学校近几年来的变化。
在学生们眼中,如今的椒园镇中心小学也成了传说中的“高大上”。有了宽敞的塑胶球场,用上了四季不断的空气能热水,选上了自己喜爱的兴趣…… 学生们眼中所见到的一切,得益于该校巧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东风,着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让校园成为了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摇篮。
硬件软件两手抓,建城乡零差距学校
“刚分配到椒园小学那会儿,学校就1000多册图书,我一周翻几本,没两年就没得看了。” 椒园小学教师孙荣在采访时说,从小他喜欢读书,到椒园小学工作的十多年间,到处寻找图书看。如今,孙荣“羡慕”起了自己的学生——新建的学校图书室内藏书2万余册,平均每位学生享有图书近20册。
除了图书室,学校还更新了多功能录课室、电脑室、音乐室、实验室等功能室。学校还申请30万元,为学生建成了人工草皮足球场;国网恩施州电力公司投资80万元,对学校厨房、教室进行电气化改造,打造“全电式校园”,为学生提了供舒适、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空间。
“一所学校要想办好,必须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椒园小学校长张清泉在采访时说。为培养教师,该校启动了“名师工作室”、“校际交流”、“师师交流”工程,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每位教师都要争当名师,有名师梦。这让学校老师有了目标追求,开始向通往名师的道路启程奋进。
教师莫小庆和秦明莉是名师工作室平台重点培养的两员“大将”, 在一个学年的磨课、说课之后,成为了学校语文组和数学组的骨干教师。莫小庆表示,能成为工作室的一员,这是促进自身专业技能进步的机会,能够获得更多沟通和学习的机会,而促使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最终也将惠及学生。
关注贫困孩子成长,建家校合作示范学校
2017年,对于椒园镇新茶园村的李万清一家来说是喜庆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家搬进干净整洁的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孩子也顺利进入了附近的椒园小学就读。
李万清告诉笔者,他家离集镇远,自已又长年在恩施务工。孩子李丹一直由她姑姑带在恩施城区寄读。对于李万清来说,原本不富余的家庭经济状况,在转入椒园镇中心小学的一刻起,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每次到学校送孩子,李万清都会用同样的语调告诉身边的人“这学校真好!”
李万清口中的“真好”,除了孩子能顺利入学之外,还包括学校还为李万清孩子申请了贫困生生活资助,家长委员会定期对他家进行家庭走访,与他一起开展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会。
据学校后勤副校长刘吉锋介绍:“学校各班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一学年家委会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开展走访,并进行适当资助。学校也积极为学生申请贫困生资助,不让每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到学习。”
近年来,椒园镇中心小学深入推进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互联互动大教育格局。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学唱学跳地方戏曲,建民族特色示范学校
“正月就把那莲厢打呀, 二月就把风筝扎......”每到周一大课间活动,椒园镇中心小学就会响起《莲厢曲》,孩子们伴着音乐跳起土家族莲厢舞。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该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学校从一年级起,开设民族舞蹈课,把摆手舞、打莲厢、八宝铜铃舞、腰鼓、戏曲操纳入学生课程中,学校也聘请民间艺人、民族文化专家到校进行辅导。
在椒园镇中心小学,每周五下午,操场上莲厢声、铜铃声、合唱声、腰鼓声不时从各训练中队里传来。“原来觉得那都是爷爷奶奶才唱跳的广场舞,后来老师讲了歌舞的历史背景,我们觉得很自豪,现在都会跳了。”采访时几名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一开始我也不喜欢,后来袁润老师来我们学校教我们跳舞,她跳的《摆手舞》太好看了,我就喜欢上了。”
眼下,椒园镇中心小学已形成周一打莲厢、周二校队歌、周三戏曲体操、周四摆手舞、周五铜铃舞的特色大课间活动,通过传承植根于宣恩本土的民族文化活动,不仅寓教于乐,也更让这些可爱的花朵在贡乡阳光下绽放。
信息来源:宣恩县教育局
通讯员: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