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镇:老张家的“绣花”功夫

©原创   07-20 09:14  

“我这张3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纯手工刺绣,完工花了3年时间,可能值个5、6万元,不过现在很少有人收藏这个了。”7月12日,宣恩县珠山镇和平甘溪安置小区12幢1单元401房屋主人张华的妻子满脸笑容,讲述了她用刺绣与病魔抗争的故事。

今年52岁的张华是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人,优良的家风养成了他朴实敦厚的性格。“我没读多少书,政策好就是好,不喜欢要这要那,总是不知足。”他说。

张华一家是今年5月1日受益于“交钥匙工程”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入住新房两个月,一切都逐渐适应了。“我原来居住在芭蕉坨村八组一个叫梁山寨的山顶上,进城要经过一道深约200米的‘U’形河谷,一下一上,悬崖峭壁不通公路,全靠两条腿走,一般都不愿意下山进城。”张华说。“水也不好,因为是沙地,没有蓄水池,下雨有水吃,天干就干瞪眼,很不方便。”张华的妻子接过话茬。

据了解,当地地势险要,土质疏松,每年遇到汛期,到处都是垮方,薄弱的乡村公路也是修了垮,垮了修,折腾不断。张华早年也多次联合近10户村民自掏腰包,修通了2公里泥石路,但是,36道弯实在是寒了乡亲们的心。

至于农业收入,张华说:“我们家分的土地有5亩多,但清一色都是荒漠化,不出产粮食,广种薄收,一年到头也白搭。”没有肥沃的土地,村民们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说起老房子,张华立即打开了话匣子:“我家三姊妹,妹妹打发(出嫁)出去了,和弟弟分了父辈留下的3间房,一家一间半。后来,又遭受白蚁肆虐,房梁都被啃断了,不敢住人,大概在1985年又和弟弟合作修了一套木房子,到如今,也只能说勉强能住人。父亲3年前去世,母亲一个人还住老房子。”为了生计,张华从2004年在县城邮电局租房住了13年。

岁月的打磨让老张总结道,“对于我们这些贫困户来说,生活有‘三难’,一是建房难,没有资金,买不起原材料,更请不起工人,二是买房难,温饱都还有困难,不敢奢望,三是娶儿媳难,现在大部分女孩都嫁有房子的。”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3月,张华的妻子被诊断为癌症,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重击了这个家。经过多方治疗,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条命,常年靠药物维持。“那段时间,她什么都做不了,做饭都是我把菜洗好了放到手边才行,家里积蓄也一贫如洗。”张华神情凝重,道尽了人生辛酸。

乐观的心态或许是治疗重病的良药。“当时,我也是从网上看到新闻,说一个癌症病人通过刻字,越刻越小,最终只能拿放大镜才能看到,技艺十分精湛,神奇的是病也好了。刚好我也接触到刺绣,就寻思,我也要学刺绣。第一幅就选择了毛主席头像,毛主席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充满强大的精神力量。我整天就不去想身患癌症快死了这件事,跟身边亲朋好友也绝口不提。”张华的妻子仿佛看透了生死,无比的坚强。张华说:“现在,她每个月只需服药2次,比以前精神各方面都好了很多,根本看不出是个重症病人。”

一针一线尽显绣花功。6年来,张华的妻子忘记了病魔的折磨,精密完成了“家和万事兴”“福”“旭日东升”“仙女下凡”“清明上河图”等刺绣作品。“以前,没有房子不能悬挂,如今,政府为我家分了免费安置房,75平米,终于有墙壁空间悬挂起来了。”张华的妻子笑得很灿烂。

目前,张华的儿子在上湖塘社区治安联防当巡逻队员,每月工资2000多,张华又在和平集镇当电焊工,由于年纪大了,眼睛受损较重,每月1500元,妻子没有收入。“现在我很知足了,人情债少了,和平中小学、珠山镇卫生院、和平产业制造园等市民待遇就在10分钟路程生活圈内,条件在慢慢改善,日子会越过越好。”张华毫不掩饰自己对精准扶贫好政策的拥护,“没有习主席,就没有我家的今天!”

相关阅读